记忆里的台湾味道

前段时间陪孩子去江苏大剧院打卡舞台剧《寻找李二狗》,晚饭老婆选择了在附近的志伟家解决。志伟家是一家不算大的台湾菜馆,装修的蛮精致,店员细声细语,和我记忆中的台湾菜馆有那么一点反差。老婆点了一份盐酥鸡,我识得旁边绿色的那一簇是油炸过的九层塔。也唤起了我记忆里的台湾味道。

来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尝过台湾菜,老家镇江那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台湾菜的空间。初到南京时,我在新街口附近上班,中午吃饭并不方便。同事们大都自己带饭,或是在附近随便吃点。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如果要定外卖需要按照商家分发的广告单上的电话号码打电话来定餐。除了那个时候比较有名的丽华快餐外,平时很难找到什么有品牌的快餐。当时有家名字很「日本」的快餐逐渐进入了同事圈子,那就是「池上便当」。

那时候同事都很年轻,常常拿「池上便当」的名字开玩笑,故意断句成「池上便,当」。不知不觉间,「池上便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东池便当」。「东池便当」的饭盒与当时的其他外卖不同,是用纸做的。盒盖上画着一个用舌头舔嘴唇的小男孩,盒子下方还印着「正宗台湾味道」的字样。东池便当有好几种套餐,最经典的是招牌饭,里面有叉烧肉,还有腌渍过的甜甜辣辣的萝卜干。那个萝卜干的味道很特别,甜中带辣,脆脆的,和叉烧肉搭配起来很开胃。

东池便当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的快餐要贵一些,一般我会把它作为「改善型伙食」,偶尔会点一次。它家的鸡腿饭、鱼排饭我都吃过,由于都是油炸的,略显油腻。奇怪的是,它家的菜单没有卤肉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称作「肉燥饭」的菜品,口味与卤肉饭相近。后来,我的工作换到了珠江路,东池便当依然存在,我还意外地发现了它在未来城的实体店。离开珠江路之后,我就很少再点东池便当了。前不久一个午后,我在外卖商家列表里又看见了东池便当的名字,便点了份招牌饭,想找回从前的味道。送到以后发现包装已经换成了塑料的饭盒,盖子上的小男孩也不见了。味道似乎还是那个味道,价格也还是比其他的贵一些,但终究是吃不出以前那种「改善型」的感觉了。

另外一家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大炮盐酥鸡」,同样也是经由同事推荐的。「大炮盐酥鸡」开在工人文化宫附近,好像是在中央商场的背面。快到门口的时候,就会看见一位大爷在门口招徕生意,操着一口台湾腔说着「小菜免费续」之类的话。我依稀记得他家的餐具是红色的,有点仿漆器的感觉。盐酥鸡是个套餐,除了盐酥鸡之外,还有土豆丝、萝卜干的配菜,好像还有一碗裙带菜的例汤。刚出锅的盐酥鸡烫得很,伴着一股九层塔的香气,谈不上多好吃,但对那时手头并不宽裕的我而言,已是少见的解馋时刻。后来据说因为房租高企,「大炮盐酥鸡」搬到了淘淘巷,再之后也终究是离开了南京。

后来我还去过珠江路上的「金姐」,以及明瓦廊的「无名」,却都不及「东池」和「大炮」留给我的印象深刻。近期偶然刷到很多关于台湾味道的种种,难免感叹时光荏苒。